,个人简历
1996年 加入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2003年后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
2004年12月- 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担任第一、二、三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及政策与规划专委会副主任。
2011年12月- 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正局级),研究员。
2013年4月- 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研究、报告监管体制改革体系建设和治理、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公共政策、国家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制度建设
教育背景
1986年 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获数学学士学位。
1992年 于英国 City University 获系统管理博士学位。
1992年-1995年 于英国 Sussex University 作博士后研究。
国研报告
- [6]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政府规模:雇员数量
- [7] 全球绿色增长的进展与问题
- [8] 雄安新区零碳智慧绿色能源体系的实现路径
- [9] 打造雄安零碳智慧绿色能源体系,树立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标杆
- [10] 经合组织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方法的探索及启示
- [11] 我国水治理的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研究
- [12] 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转型期的风险应对
- [13]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 [14] 我国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风险与影响评估
- [15] 新一轮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风险形成与识别
- [16] 重视四川杂卤石型钾盐资源勘探开发 确保国家粮食和资源安全
- [17] 建立期货市场 推进我国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
- [18] 推动京津冀天然气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及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 [19] 小流域综合治理再造良田研究
- [20] 我国成品油消费税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
- [21] “十三五”时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思路和若干建议
- [22] 我国环境监管体制进入重要调整阶段——“十三五”时期环境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与多重意义
- [23] 2030年我国能源体制革命的内涵与战略目标
- [24] 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能力
- [25] “十三五”时期我国页岩气的发展目标与实现途径
- [26] 以完善市场净回值法为突破口 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 [27] 推动可燃冰资源开发 促进中国能源变革
- [28] 国外推动可燃冰开发利用的进程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 [29] 欧美日中大气污染治理历史进程比较及其启示
- [30] 科学有序加快发展煤制甲烷 统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
- [31] 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环境监管
- [32] 加快发展气体清洁能源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 [33] 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八条建议
- [34] 构建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 [35]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 [36]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提出与当前讨论的主要观点
- [37] 积极把握高铁发展的国际趋势 审慎推进我国高铁产业国际化
- [38] 欠发达地区如何以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对云浮市推进信息化和促进民生事业的调研
- [39] 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政策选择
- [40] 税收与税源背离的情况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
- [41] 罗斯福新政及对中国的启示
- [42] 以电动汽车为突破口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与跨越
- [43] 将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一轮拉动消费和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
- [44] 促进我国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 [45] 对我国出租汽车行业若干重要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 [46] 我国出租汽车行业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 [47] 建设与淮河流域行蓄洪区新治理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 [48] 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管理体制现状及问题
- [49] 提升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 [50] 建设节约型石油企业的政策建议
- [51] 促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人口政策
- [52]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政策
- [53] 对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演进的几点认识——突出特征、决策过程和创新战略动态
- [54]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55] 大通关基地在发展北京临空经济中的作用
- [56] 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的根本问题、途径和政策
- [57] 正确认识我国能源强度的国际相对水平
- [58] 推进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必须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 [59] 我国公共服务改革和发展中的政府监管问题
- [1] 欧盟实施《欧洲绿色政纲》对我国的影响与应对
- [2] 妥善处置矿业权与自然保护地矛盾的建议
- [3] 新冠肺炎对我国能源供需影响与应对建议
- [4] 国家碳排放核算工作的现状、问题及挑战
- [5] 比较视角下的中国政府规模:财政收入
学术论文
- [6] 高世楫:严格环境监管共建生态文明
- [7] 高世楫、王海芹:协同推进“五化” 建设美丽中国
- [8] 郭焦锋:我国页岩气已具备大规模商业开发条件
- [9] 高世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系统协调推进
- [10]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进入转折期
- [11] 陈健鹏、高世楫、李佐军:中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显著改善将是长期过程
- [12] 高世楫: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13] 陈健鹏等: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的项目必须加强环境监管
- [14] 高世楫:对新时期推进两化融合的几点思考
- [15] 高世楫:转型动力源于何处?
- [16] 高世楫、张永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发展模式的转变
- [17] 高世楫:营造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 [18] 高世楫:长久固化的人口格局必须打破
- [19] 张军扩等: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的思路与目标
- [20] 张军扩等:进一步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 [21] 高世楫:我国环境政策存在的若干问题与调整思路
- [22] 高世楫:以依法行政和阳光行政理念完善监管
- [23] 高世楫:创造中国生产方式
- [24] 高世楫:如何规避商业分工中的组件化系统风险
- [25] 高世楫:伟大的社会:一条路线的坚持
- [26] 高世楫:我国公共服务的政府监管问题
- [27] 高世楫:确保药品安全需完善监管体系
- [28] 高世楫等:医疗改革须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 [29] 高世楫:推进医疗服务体制改革 必须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 [30] 高世楫: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制
- [1] 陈健鹏等:“十三五”时期中国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形势、目标与若干建议
- [2] 髙世楫、王海芹: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世界意义(顺势而为)
- [3] 高世楫、郭焦锋:发展气体清洁能源是推动世界能源大变革的重要途径
- [4] 高世楫、廖毅敏:信息化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基础性作用——一个政府工具的分析框架
- [5] 高世楫:简政放权:难在落实,重在问责
-
学术著作
- [6] 《基础设施产业的政府监管—制度设计和能力建设》
- [7] 《应对水资源危机:解决中国水资源稀缺问题》
- [8] 《基础设施产业的政府监管:制度设计和能力建设》
- [9] 《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10] 《临空经济发展的战略与对策——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
- [11] 《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调查与研究》
- [12] 《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化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
- [13] 《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选择》
- [1] 《用制度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 [2]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现代化下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 [3] 《中国气体清洁能源发展报告(2014)》
- [4] 《一种经济学,多种药方:全球化、制度建设和经济增长》
- [5] 《应对水资源危机:解决中国水资源稀缺问题》
学术活动
- [1] “中法经济增长质量研讨会”在京召开
- [2] 李伟主任会见日中经济协会理事长冈本岩一行
- [3] 2013中国经济形势解析高层报告会
- [4] 李伟主任会见世界银行副行长柯佩玲
学术兼职
第一、二、三、四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及政策与规划专委会副主任。
2003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4年-2006年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OECD等国际机构的项目咨询师
社会荣誉
2007年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研究成果
代表性论文:
[1] 高世楫、卓贤(2011)“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进展”,刘世锦主编《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第1章, 第37-73页。
[2] 高世楫(2010)“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近期政策重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 《中国城镇化:前景、展览与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第5章,第133-142页。
[3] 高世楫、张军扩(2009)“罗斯福新政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学家的时代》,中国发展出版社,第348-355页。
[4] 高世楫、王春法(2008)“信息化与中国的自主创新”,《2008高技术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第160-172页。
[5] 张军扩、刘锋、高世楫、侯永志(2007)“我国城镇化体制机制问题及若干政策建议”,《改革》,第11期,
[6] 高世楫、陈伟、张安(2006)“我国公共服务改革和发展中的政府监管问题”,马洪、王梦奎 主编《2006中国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第88-96页。
[7] 高世楫、秦海(2005)“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监管体制演进:国际经验的一种诠释和中国改革实践的分析”,吴敬琏、江平 主编《洪范评论》(第2卷第3辑),第9-57页。
[8] 高世楫、万岩(2004)“竞争环境中的组织学习与能力演进:FDI与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业技术进步路径”,江小涓 主编《全球化中的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13-383页。
[9] 高世楫(2003)“标准、标准化与公共政策”,《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2 ――中国制造与科技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第84-96页。
[10] 高世楫(2002)“十字路口的中国电力产业――建立现代监管体制、推进电力行业改革”,张昕竹主编《中国基础设施产业的规制改革与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33页。
[11] 高世楫 (2001)“技术和组织创新与新经济――从技术经济范式看新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3期,第44-49页。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参加和主持多项有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
重要课题及重大项目:
[1] 改革的重点领域与推进机制研究 (2011年-2012年)
[2] China 2030:Build a Modern,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2010年-2012年)
[3] 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1年)
[4] 2010-2011年跨年度中心重点课题:“制度创新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个人简历 1996年加入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2003年后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 2004年12月-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担任第一、二、三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及政策与规划专委会副主任。 2011年12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
邀请授课:联系客服微信:17052226000(仅限嘉宾演讲类咨询,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您提供嘉宾信息展示,本平台仅信息交流,仅代表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及观点。若您发现嘉宾信息需要更新或移除或版权,请联系我们告知并提供证明,我们将删除或更新!
智库专家
发布:
更新: 2025-09-07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