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云,1957年8月1日生,男,汉族,江苏省沛县人,水文水资源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1996年获爱尔兰国立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水利部水文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水科学进展》、《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防汛抗旱、气候变化影响、水利信息化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并主持开发了“全国洪水预报系统”、“国家防汛抗旱会商系统”、“...
, 钟登华,1963年11月20日出生于江西,男,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人,水利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9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曼海姆大学和德国基尔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天津大学校长、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长期从事水利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水利工程智能仿真与实时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水利工程地质精细建模与分析理论方法与技术、水利工程建设智能监控与数字大坝理论方法与技...
, 张宗亮,1963年5月出生,男,水工结构工程专家,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张宗亮是我国著名水工结构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高坝工程设计和建设研究与实践,主持和组织设计建成糯扎渡、天生桥一级、红石岩、观音岩、黄登等24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土石坝筑坝材料、坝体结构和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做出创新性贡献,建立了...
, 郑健龙,1954年5月25日出生,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县人,道路工程专家,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81年12月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湖南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长安大学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博士;1993-1994年比利时道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研究员。曾任长沙理工大学校长。现任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 郑健龙院士长期从事道路工程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解决了南...
, 朱合华(1962.10.30- ),男,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专家,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人。1989年10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土木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土木工程学科隧道及地下建筑方向负责人,曾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数字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基础设施全寿命数据采集-处理-表达-分析-服务的数字化范式,研发出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被国际同行评价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信息集成方法的...
, 周绪红,1956年9月11日出生于湖南,男,汉族,湖南南县人,结构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1986年和199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相继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莱斯大学、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短期培训。曾任重庆大学校长、兰州大学校长、长安大学校长。现任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荣誉会长;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科技委国际合作学部主任;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庄惟敏(1962.10.16- ),生于上海,男,建筑学家。1992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18获得梁思成建筑奖。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建协(UIA)理事、国际建协职业实践委员会(UIA-PPC)联席主席。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率先在我国提出建筑策划与后评估理论方法体系,研发了前策划后评估操作流程、原理方法和决策平台。主持完成中国美术馆改造工程、...
, 陈厚群,1932年5月3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男,汉族,水工结构抗震专家。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长、国际大坝委员会地震专业委员会副主席。现任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和解决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
, 崔俊芝(1938.7.12.- )计算数学、计算力学与软件工程专家。河南省新乡市人。196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早年从事有限元方法研究, 1964年初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平面问题通用有限元程序,解决了刘家峡大坝的复杂应力分析问题;1973年首先揭示了接触体内的应力状态与加载路线的相关性,有效地解决了龚咀大坝带缝运行和运行中加固等多个工程的复杂结构应力分析难题。80年代以来主持并参加研制了“通用有限元程序系统(FEPS)”、国家攻关项目“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BDP...
, 冯叔瑜(1924.6.20- )爆破工程专家。四川省邻水县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50年代最早将苏联大爆破技术引用到我国鹰厦、川黔、成昆、湘黔等铁路新线建设中,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协助并组织开展了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的研究。提出的大爆破药包布置理论和计算参数、参与国家科委三峡工程水利大组爆破小组的组织领导工作,提出定向爆破筑坝的设计理论和坝体堆积计算方法等已被国内工程普遍采用。通过铁路路堑大爆破工点...
, 程泰宁(1935.12.9- )建筑学专家(学家)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现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人。 参加过北京人大会堂等重大工程的方案设计,主持了杭州铁路新客站、南京博物院、加纳国家大剧院等国内外重要工程五十余项。四项获全国优秀设计奖,十三项获省部级特、一等奖。1999年,世界建筑师第20次大会“当代中国建筑展”展出我国50年来50项优秀作品,程一人有三项入选,获建筑创作成就奖。2004年,杭州铁路...
, 傅熹年(1933.1.2--)男,汉族,群众。建筑历史学家。原籍四川省江安县,出生于北京。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设计规律,揭示出中国古代城市以宫城、里坊为模数,大建筑群以主院落为模数,单体建筑以所用材和柱高为模数等一系列运用模数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方法。发现了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群在规划时用标准方格网控制尺度和相互关系,并把主体建筑置于建筑群几何中心等手法。利用已掌...
, 董石麟(1932.12.10- )空间结构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1960年研究生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建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空间结构》杂志主编。在大跨度空间结构工程科技领域建立网架结构拟夹层板法的计算理论、方法和图表,创建计算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的新方法——下弦内力法,提出了组合网壳结构拟三层壳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组合网架结构的工程应用研究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了轴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焊接空心球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和公式,研发...
, 关肇邺(1929.10.4- )建筑学家。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士学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早先受梁思成教授的指导和影响,在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有深厚基础,在设计技巧上有很高水平。近年来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撰写发表论文、译著等50余篇。在建筑设计方面,准确把握建筑的性格特点,在平易的外形中寓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极重视建筑个体与环境的结合,致力于整体的完美统一。许多作品获得国内外重大奖励,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获建设部优秀...
, 何镜堂建筑学家。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总建筑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和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设计一、二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52篇,已培养博士70多名。 他尤...
, 江欢成1938年11月生于广东梅州市。工程结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1957年梅州中学毕业,1963年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先后在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英国和香港ARUP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工作,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兼职教授。 主要业绩有:上海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总负责人,该塔以其完美的造型,独特的结构,赢得国内外高度赞誉,成为上海市公认的城市标志;印尼雅加达塔(558米...
, 葛修润(1934.7.12- )岩土力学专家。上海市人。1952年至1953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试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岩体工程问题和数值分析方法、测试技术及岩体基本力学性质等研究。参加我国最早结合大型原位试验的大冶铁矿南邦边坡研究,66年独立主持完成了该工程边坡稳定分析和岩体力学试验总结。主持了大冶北邦滑坡整治、铜绿山、永平、海南等大型矿山边坡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显著。70年代初进行的5...
, 李圭白(1931.9.25- )市政工程专家。河南省偃师县人。生于沈阳,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建设部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水工业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地下水除铁除锰领域,开发出了一种高效的接触催化除铁除锰新工艺,使我国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我国高浊度水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成功的高浊度水透光脉动单因子絮凝自动控制技术在国际上处...
, 李猷嘉(1932.11.21- )燃气供应专家。江苏省常州市人。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科学会理事长、国际燃气联盟(IGU)理事、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从事城市燃气工作五十余年。在任教期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燃气工程专业和最早的实验室建设工作。调入华北院后,曾完成获奖的研究课题数项;作为总工完成了筹建“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这是我国燃气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检测中心;负责完成了...
, 梁文灏,1941年9月18日出生于上海,男,汉族,上海市人,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铁道建筑专业。曾任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委员会理事。现任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梁文灏院士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十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第一线,曾主持侯月铁路、西康铁路、青藏铁路等几十条干线铁路隧道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并在公路、水利和地铁隧道领域完成了一批大型复...
, 林元培桥梁专家。1936年2月8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土木工程学校。曾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 主要成就和贡献 理论方面主要有: (1)Bending Theory of Skewanisotropic Plates.(I.A.B.S.E.Proceedings P-32/80) (2)装配式横向铰接板横向分布系数(土木工程学报。1964,一期、二期) (3)卡尔曼滤波法在斜张桥的应用(土木工程学报...
, 廖振鹏(1937.2.8- )从事地震工程与波动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四川成都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在地震工程领域内致力于结构动力学和工程地震学研究, 著有“地震小区划--理论与实践(1990)”。在波动理论领域内致力于波动数值模拟研究及其在正、反问题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土木工程和海洋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著有“工程波动理论导论(2003)”。目前主要从事相关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成果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当选...
, 龙驭球(1926.1.15- )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湖南省安化县人。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报主编(1990-2000),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主席(1999),从事结构力学、有限元法、能量原理、壳体结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有限元与变分原理方面,取得多项国内外首创成果,包括:分区和分项能量原理(1980),分区混合有限元 (1982),样条有限元(1984),含可选参数变分原理(1986),广义协调元(1987),四边形面积坐标理论(1997),厚板层合板无...
, 刘先林,男,1939年出生,汉族,河北无极县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共党员。1957-1962年就读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并受聘担任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刘先林院士长期从事我国航测仪器的研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为我国测绘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63年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规范的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正射投影仪及与...
, 马国馨(1942.02.28- )建筑学家。原籍上海市,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总建筑师。主持和负责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停车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等,在设计中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和关键性问题,为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建设部、北京市等多项奖励。同时在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环境设计、建筑评论等领...
, 卢耀如,1931年5月1日出生于福州市,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共党员。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1952年院校调整入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53年北京地质学院提前毕业。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
, 马克俭(1933.10.22- )结构工程专家。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59年至1961年在浙江大学进修钢结构与弹性力学。曾任贵州省土木学会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钢协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资深委员、“空间结构”季刊副主编、湖南大学客座教授(博导)、贵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劳动模范“五一”奖章(1994年、1999年)、全国劳动模范及“五一”奖章(1999年)、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首批勘察设...
, 茆智,1932年9月20日出生于南京市,男,汉族,农田水利专家,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1953年至1955年全脱产在天津大学随苏联专家进修农田水利。现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心(北京)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委员,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河海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农田水利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专长于节水灌溉、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面源水污染防治。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十...
, 沈世钊,结构工程专家。1933年12月18日出生于浙江嘉兴。1953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本科毕业,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此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高校任教。曾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2008奥运会场馆建设高级顾问。 长期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的开拓,在“悬索结构解析理论”、“网壳...
, 孟兆祯(1932.9.13-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56年9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顾问组组长,上海市绿化局顾问组组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韩国庆熙大学设计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孟兆祯教授长期从事园林艺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园冶例释等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获校颁一等奖的《园林工程》教材,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和设计课的内容,培养硕士十余名,博士五名、...
, 钱正英(1923.07.04- )(女)水利水电专家。原籍浙江省嘉兴市,出生于上海。1942年肄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水利部教授。1942年参加革命,先后在苏皖边区政府和黄河河务局从事治淮、治黄等水利工作,历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长期主持中国的水利电力工作。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办法,主持编制了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流域的治理、规划和全国水利建设长远发展纲要,主持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
, 施仲衡,1931年11月5日出生于苏州,男,汉族,上海人,城市轨道交通专家。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地下铁道专业,获副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顾问兼专家委员会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北京、重庆、南京等城市城市轨道交通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都市快轨交通》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 王家耀(1936.5.15-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湖北省武汉市人。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曾任教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现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教授。从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最先在国内创办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数据库建立与应用、地图生产自动化与一体化、地理信息工程等新专业。主持国防型号项目等20余项,其中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地图制图数据处理模型方法》、《理论地图学》、《空间信息系统原理》等8部;主编并出...
, 谭述森(1942.01.30- )卫星导航系统总体设计专家。重庆开县人。1965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 长期从事大地测量装备和卫星导航系统设计论证与应用研究,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参与了北斗系统三个发展阶段的顶层设计与研制建设,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007年荣立个人一等功,2014年被评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5年...
, 王景全,1937年11月8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男,汉族,辽宁绥中人,渡河(海)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导。 长期从事军事渡河(海)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包括渡河(海)工程特种保障技术研究,为部队强渡江河及渡海登陆作战机动提供新技术手段;军地交通一体化研究,提高交通运输快速保障和综合保障能力;军用浮桥工程研究,为部队机动克服特大江河障碍提供技术保障;多浮体结构工程理论研究,构建现代战争条件下高效登陆基地。主持与实施应急机动保...
, 王光远(1924.03.25- )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河南省温县人。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哈尔滨建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50年代从事地震工程理论研究,将地面运动模拟为非平稳高斯型连续随机过程,并提出了竖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计算方法。60年代提出建筑物空间整体计算理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开始创建工程软设计理论,包括“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理论”、“工程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理论”、“结构的控制和维修理论”和“结构的模糊随机分析理论”,获1...
, 王瑞珠(1940.4.2- )建筑学家,原籍山西,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1至1984年赴法国巴黎建筑学院(UPA6)进修。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学术顾问(返聘)。 主攻建筑理论、城市及建筑史、历史环境保护及规划。所编撰的《世界建筑史》系列是在实地考察和收集原始素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撰写的多卷本世界建筑通史,全书16卷43分册,已出版13卷34分册(其他正在陆续出版中)。该丛书具有大型类书和学科基础工程的性质,具有信息量大、材料新、综合...
, 王小东,1939年1月17日出生于甘肃兰州,籍贯山东平度,男,汉族,现居乌鲁木齐。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专家,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6年制)。1963年9月到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历任技术员、建筑师、主任工程师、院副总建筑师、院长等职务。曾任数届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现为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资深总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在新疆从事少数民族地域建筑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多项设计获得省部级建筑设计奖。主要建筑设计作品...
, 魏敦山(1933.5.30- )建筑设计专家。浙江省慈溪县人。1955年上海同济大学本科毕业。曾任上海市建筑师学会副会长。现任上海建筑设计(集团)顾问总建筑师。长期从事民用建筑设计工作,获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职称。1994年荣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上海体育馆与80年代的上海游泳馆,先后获市级及国家级优秀设计奖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8年这二项设计作为我国建国以来43座优秀建筑之二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史册。同时作为16位中国著名建筑师之一的...
, 吴良镛,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曾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
, 吴中如(1939.9.9- )水工结构专家。江苏省宜兴市人。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及安全监测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题6项,国家三峡重大基金课题、重点基金和973等8项,三峡临时船闸、升船机和二滩等工程项目5项,龙羊峡和佛子岭等科研项目60多项,先后获国家、省部委科技奖14项,其中国家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3项。在变形监控指标拟定的理论和方法,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建立完整的监控模型体系,发展和完善了反分析理论,并将...
, 谢礼立(1939.3.11- )地震与防灾工程专家。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哈工大土木学院教授;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曾连续9年被联合国聘为联合国国际特设专家组专家和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先后被选为国际地震工程协会(IAEE)副主席,《国际强地震学学会》主席;《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 (IASPEI) 》执行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是地震工程与安全工程,研究重点是城市防灾能力评估,强震观测与设计地震动,工程抗震设防,抗震设计规范研究等,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以及著作多部...
, 杨秀敏河北青县人,防护工程专家,中国科技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先后在总参工程兵三所、四所工作,主要从事武器爆炸破坏效应及工程防护对策的研究工作。多次参加核爆炸现场试验。上世纪70、80年代,将郑哲敏院士提出的流体弹塑性模型应用于触地核爆炸的理论分析,率先完成了爆炸成坑及地运动规律的二维数值模拟计算。上世纪90年代后,致力于常规制导弹头击中目标后的爆炸冲击近区破坏效应研究。带领博士生编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爆炸冲...
, 项海帆男1935年12月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本科,195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荣誉资深教授(Professor Emeritus)、顾问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的教学与科研,是我国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风工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现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资深会员和名誉会员(因2001-2009年曾任IABSE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名誉理...
, 张超然,1940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男,汉族,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66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曾任电力工业部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 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建设的技术工作。主持设计我国二十世纪建成的第一座坝高超过200米、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二滩水电站,使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参与或...
, 张杰(1938.2.27- )给水排水工程专家。辽宁省本溪市人。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工学院,1985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特聘总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和验证了生物固锰除锰机理,纠正了传统技术误区,解决了半个多世纪来地下水除锰难题。在国内率先开发厌氧·好氧-气浮·好气滤池之污水净化再生全流程,主持创建了国内首座污水再生水厂,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工程。提出了城市用水健康循环理论与方略,完成了深圳、大连等中心城市再生水战略规划研...
, 张祖勋(1937.6.5-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8年7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研究生,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张祖勋在数字摄影测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理论研究、开发中取得了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实现了从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出了“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使我国摄影测量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最近他提出了数字...
, 张锦秋(女)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36.10.生于成都。1954-1960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1961—1966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生,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2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1987至今担任院总建筑师。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清华大学是学习研究阶段,《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为代表作;在设计院工作进入建筑创...
, 钟训正(1929.07.09- )建筑学家。湖南省武冈县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建筑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早年所作的北京火车站综合方案及南京长江大桥桥堡方案均经周总理选定而实施。主持设计的“无锡太湖饭店新楼”、“甘肃画院”及“海南三亚金陵度假村”,在建筑传统与创新、建筑与自然环境以及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辨证统一关系上创出特色。在南京古城区中华雨花两路的改建任总建筑师期间,为古城区市容和环境的改善作出有效的贡献。《建筑制图》等著作多次在国内外出版、获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0...
, 郑颖人(1933.11.05- )岩土工程与地下工程专家。浙江镇海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曾任教授和常务理事。现任后勤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在军事地下工程与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地下工程围岩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岩土极限分析方法、区域性土的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出了地下工程弹塑性、粘弹塑性位移解及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和围岩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发展了广义塑性理论和数值极限分析方法,推动了岩土力学的发展。发表论文500余篇,著作12部。三篇论文入选全国最有影响的百篇...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
江苏鸿声无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http://www.jshswx.com/
专家授课、名人演讲、名人邀请讲课
名人演讲
名人背书
名人邀请
名人邀约
专家演讲
专家背书
专家邀请
专家邀约
授课邀请
邀请邀约
宣传图片
邀请讲课
联系我们
公司简介
主营业务
行业动态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演讲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