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德尔•霍克(Kendall N. Houk),美国国籍,理论与计算机学家。1943年2月出生于美国田纳西州。196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Saul Winstein讲座教授。他曾获7项美国化学会的重要奖项,包括Arthur Cope Scholar奖、Arthur Cope奖和Roger Adams有机化学奖,还获得过世界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Schrodinger奖。1998年当选为世界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高级会士,2003年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
, 微电子学家。美国国籍。1947年7月出生于中国北京。1973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91-1994年任清华大学(北京)微电子学研究所荣誉教授。1997年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 胡正明教授是微电子微型化物理及可靠性物理研究的一位重要开拓者,对半导体器件的开发及未来的微型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科技成就为:领导研究出BSIM,从实际MOSFET晶体管的复杂物理推演出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于1997年被国际上38家大公司参与的晶体管模型理事会选为设计芯片的第一个且唯一的国际标准;发明了在国...
, 大气学家。英国国籍。英国里丁(Reading)大学气象学系教授。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1966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970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曾任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主席。 霍西金斯教授主要从事旋转行星的大气和海洋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位涡理论”、“半地转理论和峰生理论”,提出了“球面Rossby波传播理论”以及“瞬变波和平均流相互作用理论”,并证明了季风加热对沙漠和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曾荣获英国皇家气象学会里查逊奖和布肯奖、美国气象学会卡而-哥士道夫·罗斯贝...
, 日本国籍,纳米科学家。1939年5月出生于日本,1968年获得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饭岛澄男是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91年在《自然》杂志上宣布观察到纳米碳管,由此开拓出一维纳米材料的全新研究领域,为推动纳米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该论文单篇已被引用一万多次,居于该领域之首。 1971年,他将铌酸钛的电子显微像和其晶体结构结合起来,显示出高...
, 赫伯特•雅克勒(Herbert Jäckle),德国国籍,发育生物学家。1949年7月出生于德国康斯坦茨。1977年获得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学位。德国马普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2002—2014年曾任马普学会副主席。199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雅克勒教授主要研究果蝇生化途径和调控网络的分子机制,先后在 Nature、Science、Cel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 美国国籍,计算机科学家。1948年8月生于印度北方邦巴斯蒂市。1973 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杰出教授。2016 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印度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9 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阿尼尔·库马尔·贾恩学术成果包括 14 部著作和 267 篇期刊论文, Google 学术总引用高达 194,880次,其中有 75%以上的论文超过 1000 次引用, 2019 年 H-index 指数为 183,在全球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领域科学家中 H-inde...
, 医学家。美国国籍。生于香港。1958年获香港大学医学院理学士学位,1980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迄今任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迄今任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讲座教授,1990年迄今兼任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81),英国皇家医师院会员(198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 简悦威教授是DNA分析的创始人。首先测定α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珠蛋白链杂交程度以确定α-地贫患者的α-基因缺失情况,发...
, 巴基斯坦国籍,地质学家,1954年11月生于巴基斯坦白沙瓦。198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地质学博士学位。现任白沙瓦大学校长,终身教授。2009年当选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阿瑟夫·汉长期从事地质构造研究,以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构造结)为天然实验场,运用板块理论揭示造山过程与机理,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学术成就:1.首次揭示科希斯坦巨厚火山-沉积地体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岩浆侵入,第二阶段伴随明显地壳缩短变形,提出科希斯坦岛弧为典型的洋内岛弧,阐明其地壳根部特征,进而揭示其漂移并与喀喇昆仑板块和印度板块...
, 植物遗传学家。印度国籍。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首席育种家、遗传育种和生物化学系主任。生于印度旁遮普(Punjab)。1957年获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他是印度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库什教授在禾谷类属的细胞分类学研究方面,发现了栽培...
, ,...
, 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讲座教授,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9)、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82)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和意大利共和国最高...
,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Katharina Kohse-Höinghaus),德国国籍,燃烧学家。1951年12月出生于德国哈根。1978年获得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高级教授,2012—2016年曾任国际燃烧学会主席。2008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为首届国际燃烧学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主要从事燃烧诊断学和燃烧...
, 法国籍,海洋科学家。 1971年获达尔豪斯大学博士学位。法国索邦大学(原巴黎第六大学)和加拿大拉尔瓦大学荣誉教授。1998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他从事地球系统科学与海洋生态环境交叉学科研究,从观测、实验、数据分析和建模中总结归纳成系统的理论,创建了新的学科领域—“数值生态学(Numerical Ecology),并应用于海洋学、湖沼学、海冰生态系统先驱性研究,成为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创新领域。他于1979 年出版的《Numerical Ecology》一书...
, 李永熙(Young Hee Lee),韩国国籍,低维材料物理学家。1955年7月出生于韩国。1982年在韩国全北国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82年和1986年在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集成纳米结构物理中心主任、韩国成均馆大学能源科学系和物理系教授。2006年被授予韩国国家学者称号,2007年当选为韩国科学技术翰林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永熙教授长期从事低维材料、物性及其应用探索研究。近年...
, 芬兰国籍,大气物理学及陆地生态系统气象学家。1958年10月生于芬兰福萨尔。1988年获得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当选芬兰科学和人文院院士,2012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库马拉的研究领域包括大气气溶胶成核和增长机理、气溶胶-大气簇团动力学和生物圈-气溶胶-云-气候相互作用。气溶胶是当前关于人类活动气候效应中认识上不确定性最大的问题,其中新粒子的成核和增长一直是困扰学界的科学难题,最大的瓶颈在于中性簇团及其成核机理。他基于理论分析预测了中性簇团的存在,理论推导出其活化增长机制...
, 化学工程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湖南湘潭。1954年获台湾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9年获美国密执安州立韦恩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石油、化学、化工方面著名公司(Exxon、UOP、AlliedSignal等)的大型研究所担任所长并主持研究开发工作。1995年迄今任北美膜科学学会会长和恩理(NL)化学技术公司董事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 黎念之教授是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65年发明的液体膜技术已...
, , ...
, 林海帆(Haifan Lin),美国国籍,生物学家。1961年3月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90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基因与发育学专业博士学位。美国耶鲁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创始主任、Eugene Higgin讲席教授,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遗传系、妇产科系与皮肤科系教授。201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主席(任期2022—2023年),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 马龙•刘易斯(Marlon R. Lewis),美国国籍,海洋学家。1952年6月出生于加拿大。现任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教授。2018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刘易斯教授从科学研究需求入手,研制出全球第一台自由落体式海洋水色光学剖面仪,带领团队研发系列多光谱传感器、海洋卫星光学浮标等开创性技术手段,建立了关键参数的全球基准体系,据此将可比参数追溯到过去120年,是迄今为止最长的海洋生态参数时间序列参照系。在 Science发表文章揭示“厄尔...
, 瑞典国籍,控制科学家。1942年11月生于瑞典隆德。1972年获得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数学系主任。 安德森?林奎斯特的研究工作涉及系统与控制领域的许多基础理论,包括系统辨识、信号处理与滤波、随机与鲁棒控制等。他解决了该领域内一些具有普适性、关键性的基础理论问题,取得了重大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为理解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如下: 1. 对著名的Kalman滤波器设计问题提出了Non-Riccati方程求解算法,大大降低了算...
, 美国国籍,物理化学家。1959年4月生于美国费城。1985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李波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应用。他在国际上最早开始纳米线的研究,开创性的建立了多种合成及控制一维纳米结构的方法。在功能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及光电器件、纳米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原创性的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极大地引领和推动了纳米化学和物理化学领域的发展。至今为止,李波教授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370...
, 美国国籍,信息科学家。1934年9月生于上海。1959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刘必治是国际公认的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先驱者。他持续性地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数字产品的应用和产业化,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获得IEEE信号处理协会和电路与系统协会的协会最高奖。他提出基于微分PCM的1-bit信号处理方法,是CD唱机、A/D转换器等实现的理论基础,推动了CD播...
, 雷干城(Steven G. Louie),美国国籍,凝聚态物理学与材料科学家。1949年3月出生于中国广东。1972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讲座教授、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美国能源部能源材料激发态现象计算研究中心(C2SEPEM)中心主任。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雷干城教授是国际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该领域发表SCI...
, 澳大利亚国籍,纳米材料科学家。1963年11月生于吉林桃安。1983年和1986年在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萨里大学校长。2002年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逯高清长期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等方面应用的研究。他在国际上率先制备出{001}比例高达47%的锐钛矿二氧化钛晶体,开拓并推动了含特定晶...
, 化学家。美国国籍。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1943年获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学士学位,1946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任美国布鲁克林综合技术大学教授。1964年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75年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1978年迄今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0)。曾获沃尔夫化学奖(1985),美国国家科学奖(1989),诺贝尔化学奖(1992)和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就金奖(1995)。 马库斯教授在理论化学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其中之一是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的M...
, 美国国籍,微纳电子科学家。1945年11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4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 马佐平对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的科学认知及技术发展,尤其是在MOS栅介质 (包括高介电常数的栅介质)的科技领域做出重要贡献。1970年始他在做超薄(~4纳米)栅氧化硅研究中指出隧穿电流对MOS特性的重要影响,发现了辐射效应或热载子效应所产生的界面陷阱与在界面附近的应变分布有直接的关联,而据此提出一个“栅诱导的应变分布”模式来解释实验的结果,推出在栅氧化硅内掺...
, 女,美国国籍,地球物理学家。1952年2月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阿波里斯市。1978年获美国斯克里普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199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士。 玛西娅·麦克纳特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地球板块构造热机制行为。从20世纪70年代早中期开始,麦克纳特就成了对“地质时间尺度上板块负载变形”这一现在公认的理论做出基础贡献的少数科学家之一。她认为,板块高度弯曲的地方,已...
, 地球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63年获台湾大学地质学学士学位。1966年、1967年获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卡耐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和高压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1989年获国际高压界最高奖——布里季曼奖。1976年与P.M.Bell合作改进的金刚石压腔(DAC)可达100GPa(1Mbar),1978年又提高到173GPa,即相当于地球外核的压力。1986年与徐济安、P.M.Bell合作创造了550GPa的世界最高静压力的新纪录(已超过地心的...
, 巴基斯坦国籍,化学家。1942年出生,是穆斯林国家中首位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的科学家。拉曼教授致力于有机及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在其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27个,著书117部和章节65章。他是12个欧洲化学杂志的主编和由Elsevier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为“Studies in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的书籍编辑,他已经出任该书籍编辑20余年。 作为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拉曼教授一直重视巴基斯坦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密切合作关系。他曾多次...
, 印度国籍,固体化学家。1934年6月生于印度班加罗尔。1958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印度科学院(IAS)和印度国家科学院(INSA)院士。 拉奥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固态和材料化学、结构化学,该领域是化学科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化学科学与物理、材料科学的重要交叉领域点,其研究核心是发展新型合成方法、解析新化合物的结构、发现材料的新性质、揭示材料的构效关系、为新材料的应用提供基础。他是国际上最早利用电子衍射振动光谱、电子谱和光电子谱研究分子结构的科学家之一。在他的推动下,该领域已成为研究物...
, 植物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60年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87-1995年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内务秘书长。1994年起任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7),20个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曾获联合国环境项目颁发的“国际环境领导奖章”(1982),日本天皇颁发的“国际生物学奖”(1986)等。 雷文博士在植物进化和系统植物学方面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提出了协同进化的概念;提出了物种居群之间的基因流范围不足以维持物种的统一性的学说并得到证实;提出了传粉生物学领域物种之间...
, 女,美国国籍,地球化学家。1958年 8月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1988年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罗伯塔•鲁德尼克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大陆的组成与演化。大陆地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与太阳系其它星体的重要区别所在。因此,大陆地壳的组成和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研究内容之一,但难点在于无法直接获得下地壳的物质成分。她建立了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地壳结构模型,并...
, 司嘉理(Marlan Orvil Scully),德国国籍,量子光学家。1939年8月出生于美国怀俄明州。199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司嘉理教授是量子光学领域享誉全球的著名专家,在量子光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方面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现代量子光学的开创者之一。出版了《激光物理》和《量子光学》两本影响深远的教科书,发表论文800余篇,总引用6万余次。他的科学成就主要包括激...
, 美国微电子学家。生于中国北京。50年代初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1954年、1956年分别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59-1964年先后任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高级成员、物理部主任经理,1964-1968年任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1988年至今,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机和电子工程系教授、工学院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6),台湾“中研院”院士(1998)。 萨支唐教授长期致力于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研究,对发展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可靠性研究作出了里程碑性质的贡献。他提出了半导体p-n结中...
, 男,乌兹别克斯坦国籍,化学家。1944年12月出生于乌兹别克斯坦,1967年毕业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大学,1984年获俄罗斯莫斯科国家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所研究员,曾任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长。1995年当选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萨利霍夫主要从事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是乌兹别克斯坦生物有机化学领域领军人物,是该国蛋白多肽研究的奠基人。他与俄罗斯科学院合作,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有毒虫类的化学蛋白质、化学肽、毒素方面的科学研究,...
, 美国国籍,化学家。1941年4月28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1968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W. M. Keck讲座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教授。198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卡尔·巴里·夏普利斯在不对称催化领域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在该领域发明了多个人名反应,相关反应被有机化学教材收录并广泛应用。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是一种对映选择性的氧化反应,可以用来从一级或者二级烯丙醇制备光学活性2,3-环氧醇...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Alexander M. Sergeev)男,俄罗斯国籍,物理学家。1955年8月生于前苏联高尔基州布图林诺镇。2000年获得俄罗斯数学物理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俄罗斯科学院(以下简称俄科院)院长。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夫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激光物理、飞秒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和生物光子学。上世纪90年代,他组织并建设了系列高峰值功率飞秒激光装置,包括最高功率可达到几百太瓦的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激光器,创造了当时同类型装置的世界纪录。此外,他积极参与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强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 男,希腊和法国双国籍,计算机科学家。1946年12月出生于希腊,1969年获雅典技术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74年获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国际计算机界最高奖“图灵奖”。2008年当选法国工程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任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 希发基思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模型检测及嵌入式系统设计与验证。他在1979年提出了通过对时序逻辑公式的计值来验证并发系统性质的...
, 男,美国国籍,物理学家。1962年7月生于浙江,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9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讲席教授,斯坦福大学SLAC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沈志勋发展并开拓了电子的能量、动量、自旋、时间和空间的高精密测量及其在凝聚物理学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应用。为某些学科的兴起发挥了关键性的、有的是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他对现代角分辨光电能谱的发展和对铜基超导体和其他量子材料的认知做出了开拓的贡献,改变了...
, 美国国籍,应用力学家。1950年2月出生于希腊,197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应用力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莱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和机械与材料科学系L.B. Ryon工学讲座教授。他先后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还受聘为我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学术大师。 保罗?斯潘诺斯的研究工作集中于结构随机动力学与工程可靠性。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1)系统研究和发展...
, 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56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59年、1963年分别获美国史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70年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5)、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 沈元壤教授在非线性光学方面,对等离子体的光学非线性、感应散射理论、非线性光学的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开辟了液晶非线性光学研究领域。在激光光谱和分子物理方面,与李远哲合作,对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多光子解离得到透彻的了解;...
, 动物生理学家。1958年11月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李镇,英国国籍。1984年获得英国斯特灵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英国阿伯丁大学教授。2004年当选苏格兰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201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约翰·罗杰·斯彼克曼教授重点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动物及人类能量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是人和动物重要的表型,研究能量代谢调控机制对于生物地理学、保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和动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他作为合作骨干完成了基于稳...
, 男,英国国籍,化学家。1942年5月生于英国爱丁堡。1966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西北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司徒塔特的研究领域主要为超分子化学和分子机器。他基于分子机械互锁结构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种全新的人工合成分子机器,有别于传统化学价键理论,该机械键概念...
, 瑞典国籍,物理化学家。1962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1990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讲席教授。2017年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利用人工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和地球上最丰富的水资源及温室气体CO2转换为清洁燃料如氢气或甲醇等,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其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于制备高效水氧化催化剂。孙立成在高效水氧化分子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与制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德国Wiley 期刊ChemSusC...
, 美国国籍,材料科学家。1956年5月生于印度孟买。1981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医学院院士。 苏布拉•苏雷什在材料的疲劳与断裂、纳米力学、细胞力学等领域有许多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他的代表性工作包括:发现非晶材料经由机械接触压力可在室温下析出纳米晶体,发展了用精确控制纳米尺度材料内部界面的方法来优化材料的强度、韧性及损伤容限,运用实验和计算手段确证了红血球纳米力学性能与相...
, 海维尔•里斯•托马斯(Hywel Rhys Thomas),英国国籍,土木工程学家。1951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1980年获英国斯旺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不列颠帝国CBE勋章、英国女王年度奖和欧盟RegioStars奖获得者。20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欧洲科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托马斯教授长期致力于环境岩土工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他创建了非饱和岩土介质热量-水力-力...
, 美国国籍,地质学家。1948年7月生于美国西维吉尼亚杭廷顿。1976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郎尼·汤姆森一直致力于中低纬度高山冰川冰芯研究。根据中低纬度的山地冰川冰芯记录所恢复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信息,颠覆了科学界以前一直认为赤道地区只是气候变化的响应者的观点,提出赤道地区还是气候变化的驱动源。他从南美洲与亚洲冰芯记录研究中,还发现了中低纬地区末次冰期最盛期的气候要远冷于科学家们以前所预料到的冷却程度。他从冰芯气候记录所揭示的气候变暖的事实,提出...
, 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镇。祖籍中国山东日照。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该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被选为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Thomas;Dudley;Cabot;Institute教授。1982年至今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领导L3实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7),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5),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美国政府的Lawren...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
江苏鸿声无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http://www.jshswx.com/
专家授课、名人演讲、名人邀请讲课
名人演讲
名人背书
名人邀请
名人邀约
专家演讲
专家背书
专家邀请
专家邀约
授课邀请
邀请邀约
宣传图片
邀请讲课
联系我们
公司简介
主营业务
行业动态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演讲公司技术支持